55 歲的南韓影后姜受延,日前因身體不適向家人求救,待救護人員抵達時她已倒地失去心跳,送醫急救 2 天後仍未能挽回生命,令人不勝唏噓。而藝人納豆年初也因腦出血緊急開刀,在醫院休養了 3 個月終於回家,在 5/9 公開跟女友依依一起拍的影片,分享事發經過。
許多人問,同樣是腦出血,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專家表示,除了因不同患者而有不同狀況,患者的出血位置、血塊大小、神經狀況等,都會決定患者預後,以及是否能成功搶命的關鍵因素。
此外,若能在症狀發生的第一時間就送醫治療,也更有機會挽救生命。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在症狀發生後 2 小時內送醫最佳,才能爭取黃金治療期。
納豆女友依依堅持做檢查、快手術成功救命
就像納豆女友依依在影片中提到,那天看到納豆起床後就覺得不對勁,看起來半夢半醒、好像在夢遊一樣,便詢問是不是身體不舒服,納豆也說「我不舒服」、「想再睡一下」。
她機警發現男友說話口齒不清、有點大舌頭,下床更換衣物的動作也不太流暢,馬上想到納豆原本就有高血壓問題,懷疑可能是輕微
在計程車上,依依要求納豆「舉手、微笑、說你好」,發現男友雙手無法舉到平行,左半邊臉沒辦法順利牽動微笑,說你好的時候也含糊不清,令她更確定是中風症狀。
納豆到院時量血壓已飆高到 240,拍 X 光時更是連坐都坐不穩,照頭部電腦斷層更是口吐白沫、失去意識、失禁。原本醫院因人手不足建議轉院,但依依判斷情況危急,苦苦拜託醫護立即安排開刀治療,所幸醫院最後順利騰出人手。
依依說:「從他失去意識爆血管到開刀,都有把握在黃金時間 1 個小時以內,順利救回一命。」雖然情況突然,所幸納豆在及時開刀治療之後,已經慢慢地恢復身體健康,他們想藉由這段故事,能幫上有相同遭遇的人。
姜受延忽略劇烈頭痛警訊,轟然倒下已來不及
而童星出身的南韓影后姜受延,是南韓家喻戶曉的人氣女星,無論是電視劇或電影都有傑出表現。今年才完成最新電影《靜 _E》的拍攝,但未能等到電影上映卻撒手人寰,留下想當「老奶奶演員」的願望無法實現。
據聞,姜受延在發病前 1 個月就出現
因此,她的家人相當煎熬與糾結,遲遲不敢決定是否讓她接受手術。但姜受延卻不敵病魔於 2 天後過世,就此告別觀眾。而對韓國影壇而言,一代巨星的殞落,讓演藝圈陷入一陣悲傷。
腦中風是導致失能頭號兇手,不可輕忽
腦血管疾病位居國內 10 大死因的第 4 名,而「腦中風」更是導致民眾失能的頭號原因,不可輕忽。根據仁愛醫療財團法人仁愛醫院的保健衛教資料《漫談出血性腦中風相關治療》中表示,腦中風可分為兩種:
- 阻塞性:腦血管因血栓或阻塞造成腦血流無法到達部分腦區塊,而引起部分腦部缺氧、壞死,造成神經損傷。
- 出血性:自發性腦血管破裂出血,血塊壓迫腦部組織,造成神經損傷,佔腦中風比率約兩成。
腦中風症狀多樣化,任何警訊都應重視
而腦中風的診斷,必須依據患者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其臨床症狀相當多樣化,一般而言,出血型的症狀較阻塞型嚴重,而侵犯範圍愈大症狀愈明顯,侵犯位置愈重要症狀也愈厲害。
病人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輕微的頭痛、頸部酸痛、頭昏、
認識出血性腦中風,臨床上分 5 類
而根據上述兩位藝人的狀況,很有可能是「出血性腦中風」所致,而出血性腦中風在臨床上可分為 5 類。其中,高血壓性腦出血佔了多數,約 80%。
- 高血壓性腦出血
- 顱內動脈瘤破裂合併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 顱內動靜脈畸型合併腦出血
- 阻塞型中風合併腦出血
- 腦瘤合併出血
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怎麼做
一旦發生出血性腦中風,腦部組織必定受到破壞,也會造成神經功能缺損。出血腦中風治療主要達到「降低腦壓」為目的,包括藥物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藥物控制血壓、矯正出血傾向、控制顱內壓等,適用於:
- 出血量較小,可單獨使用內科治療就可能達到治療目標者。
- 身體狀況不佳、年紀太等不適合手術者。
- 腦幹出血,無法手術的病患。
- 神經功能嚴重缺損或合併腦幹功能受損患者,其手術療效有限或術後仍可能成為植物人或死亡。
而外科手術的目的,主要是以清除血塊、減低腦壓來減少腦部組織持續破壞及降低死亡率,手術可依據神經檢查、血塊大小、出血部位,以及病患年齡等因素,可慮是否進行手術。
手術方法有開顱術併清除血塊(或配合顯微手術)、立體定位抽吸術、腦室外引流術、顱內壓監視器、腦室腹腔引流術。術後病患需於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監測顱內壓變化、再出血的可能。
出現 5 症狀要警覺、快就醫
提醒民眾在氣溫變動太大,或寒冷的冬天時,本身患有
而平時也要注意家人健康,若出現疑似中風現象,盡速撥打 119 尋求協助。並提醒,即使是自覺年紀輕輕、身體健康,但只要有不尋常症狀出現時,最好也都要到醫院檢查,若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適當的治療,將有更高的機會大幅減低相關的後遺症,甚至是死亡。
- 臉部歪斜
- 口齒不清
- 局部或單側的無力
- 感覺異常
- 突發性的爆炸性頭痛
文 / 黃慧玫、圖 / 雷思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