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膿瘍的病患多是男性且好發 50 歲以上,起初病人的症狀不明顯,經常被人忽略,感染科醫師表示,糖尿病是肝膿瘍的危險因子,若出現腹痛、倦怠等症狀置之不理,細菌一旦跑到血液將引發身體多處發炎,嚴重甚至會敗血性休克。
臺灣本土統計資料顯示,肝膿瘍死亡率約 8.2%,跟早年死亡率高達 5 成相比,已大幅降低,統計發現肝膿瘍的致病菌多為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同時病人也常常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黃馨慧舉例臨床案例,一名 67 歲男性病人血糖過高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後經抗生素治療仍然高燒不退,沒想到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兩顆肝膿瘍。
肝膿瘍多是免疫力異常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防禦器官,且肝臟的免疫細胞會透過吞噬、攔截等來消除入侵病毒的細菌,且肝臟也能產生免疫蛋白抵抗外來病原體,但當免疫力低落時,如:罹患糖尿病、感染症,就容易有遭受攻擊。
多數罹患肝膿瘍的人是因免疫力異常,而肝膿瘍是發生在肝臟的感染症,會造成肝臟局部組織壞死形成膿包,初期因為症狀不明顯,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有發燒寒顫、右上腹痛、倦怠等症狀,經常被病患忽視,隨著細菌不斷增長,肝膿瘍越來越大,甚至有可能演變為菌血症。
黃馨慧說,肝膿瘍最致命的情況是細菌跑到血液中造成菌血症,嚴重甚至導致敗血性休克,若是雷伯氏菌還有可能隨血液跑到眼睛造成眼內炎、跑到骨頭造成骨髓炎、跑到肌肉變成肌肉膿瘍等。
肝膿瘍如何治療?
針對肝膿瘍的治療,黃馨慧表示,主要是抗生素與膿瘍引流,療程長短與膿瘍的大小、數量以及治療反應等有關,多數病人透過抗生素和引流這兩種方式,即可達到治療效果,只有極少數病人需要動手術。
多數肝膿瘍的病人在治癒後,不會反覆發作,但黃馨慧指出,糖尿病也是肝膿瘍的危險因子,因此糖尿病人務必妥善控制血糖,減少感染的風險。
文/陳芝瑄、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