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中西醫觀點理解情緒問題!藉由「七情心療法」養身又養心

七情心療法

結合東方七情與西方心理學、精神醫學所歸納出的情緒治療方法,用心調養你的情緒溫度!

作者:陳淵渝

出版社:晨星出版

責任編輯:孫珞軒
推薦原因:以傳統中醫為經,以西方精神醫學與現代心理治療為緯,作者帶領讀者逐步認識七情,了解七情心療法如何臨床運用,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格分析健康的家庭、人際、職場關係,從夢的生理與病理來釋夢與夢診。最後,一起解決現代人最困擾的壓力問題,用養精、養氣、養神來養身,以理想的情志流動來養心,達到真正養生的全人目標。

《黃帝內經》書中提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一直以來,民眾對中醫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養生」,有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因此中醫有許多教導民眾的養生書籍,教導包括吃哪些「五色」食物可以養五臟,哪些藥膳或自我保健穴位可以養生等方法,目的都是增強體內免疫功能的抗病能力,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扶正祛邪,達到預防疾病的目標及促使身體康復。  

但在臨床實務中,時常看到求診個案吃了一堆中西藥及營養食品,精神狀態依然不好。當食補藥補效果不佳時,就要想到「心補」。也就是說,與其一味的尋找神醫以獲得更好的神藥或補品,不如先從精神層面去補養! 

另有句話說:「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心。」中醫看待疾病是具備全人身心系統觀的,一個專業經驗豐富的中醫師,不會只有腳痛醫腳,頭痛醫頭,也不單只是看生理症狀及五臟六腑之間的關聯性,「上醫」還會重視病人的精神層面,因為生理症狀會影響心理情緒,而心理情緒變化也會產生生理症狀。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情緒變化是由臟腑機能活動而來,如果臟腑功能異常,不僅會改變人對外在刺激的感受, 也會影響情緒的表現,例如肝陽亢盛的患者,很容易因受到一點點刺激就發怒,這說明了臟腑與情緒的關係。 

一八八四年,美國哲學及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發表一篇關於情緒的文章,文中觀點認為,情緒體驗主要是身體變化造成的,當時丹麥心理學家卡爾.蘭格(Carl Lange)也發表了相似的理論,因此被稱為「詹姆士—蘭格理論」,主張當身體(生理)產生變化時,我們感受到的這些變化,就是情緒。  

這些西方心理學家的想法跟中醫理論相似,不過中醫理論更重視系統以及整體觀,將五種情緒活動與五種臟腑相對應而形成「臟象學說」,藉此說明人的情緒活動,以臟腑生理為基礎,也就是心的對應情緒為喜,肝的對應情緒為怒,脾的對應情緒為思,肺的對應情緒為憂,腎的對應情緒為恐。思屬脾土,脾土居中央主四方,所有的情緒都跟思有關聯,但整體的情緒活動還是會受到心神,其實就是腦神所支配調節。 

中西結合心觀點如何闡述身心疾病的成因? 

從「中西結合心觀點」來闡述身心疾病的成因,可以運用現代精神醫學強調的「生物—心理—社會」的模式,對於身心疾病成因的探討,其中生理致病因素包括:先天遺傳、各種身體疾病(內分泌、感染、外傷、 癲癇、物質使用等)等器質性病因,也可加入中醫五臟六腑理論及陰陽五行學說,評估生理上功能性的病因。

心理社會因素可以運用現代心理學較完整的綜合評估,心理因素包括:性格、人際關係、心理創傷史等, 社會因素包括:家庭成長背景、家庭支持功能、生活環境等。 

中醫、西醫或是心理學因為在理論基礎的不同,所以在診斷上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在現代醫療中我們可以結合三個理論讓我們評估身心疾患更為全方位,對於一個身心病人需要經過完整精神狀態評估後,才能清楚致病因子並訂立明確的治療方向。

若是生理因素影響較重,宜先考慮生理層面的藥物治療,因為生理層面影響較劇的身心疾病,例如嚴重的思覺失調症及躁症發作期,單靠心理治療、中醫藥治療或社會環境調整是不容易治癒的,且病情拖延對病人的腦功能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建議以西方精神醫學實證治療為主,中醫及心理治療為輔;然而有些較輕微的心理疾患,例如焦慮症,心身症等,則可以考慮中醫或心理治療為主,西醫藥為輔。 

什麼是七情心療法? 

七情心療法其實是結合了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理論、西方精神醫學、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近代心理治療(例如心智化取向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歷程取向治療、依附理論、正念等)、薩提爾家族治療與華無式家族治療理念的一種中西醫結合心理取向的治療法。 

主要理念認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情志調節能力一定很好,情志調節能力的學習,與童年時期的成長經驗息息相關。同樣的,在心理治療中,個案也是需要從與治療師的互動中,學習到這個能力。七情心療法結合過往中醫常用的心理治療及部分現代的心理學知識,整理歸納成現代七情治療的技巧,包括: 

  • 抒情順心法:從好的傾聽、同理心的運用及給予適當宣洩情緒來幫助求助的個案。 
  • 暗示情志法:運用暗示、間接與含蓄的方法,對求助個案的心理與行為施加影響。 
  • 以理遣情法:情感與認知息息相關,找出產生不適情感的底層認知,並藉由認知調整來改變情緒感受。 
  • 心智化情法:在與治療師互動中,學習到如何更精準理解,自身與他人情緒認知與行為的能力。 
  • 移情調志法:如何藉由轉移注意力,焦點轉到有助情緒的行為,進一步調整認知的想法。 
  • 定情安神法:會談中適時提供肯定、鼓勵、讚美,適度滿足個案的理想化及鏡映的需求。  
  • 以情勝情法:根據五行相剋的理論,利用一種或多種情緒,去調節或克服另外一種或一組不良情緒的方法。 

中西結合心取向醫療強調「精氣神調養身、情志調節養心」的觀念, 無論中醫、西醫與心理學,目的都是為了助人,應該互相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也互補彼此的不足,運用不同的方式,讓人避免從健康走向亞健康及疾病的程度。

不管你是處在什麼角色,都要先好好照顧自己,唯有自己的精氣神充足,以及具備良好的情志調節的能力,瞭解自己情志背後的緣由,例如自己會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出現怒、喜、恩、悲、恐等情緒,出現這些情緒的底層想法及意念、自己慣用的應對模式及限制,學習智慧因應,將陰性情志面調節成陽性情志面,這樣不僅僅能全方位的保養自己的身心,還能創造良好的家庭與人際職場的關係。 

整理/孫珞軒、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心情不好可以看中醫嗎? 3 種不同憂鬱證型 中藥調理也能開心!
你有「新冠壓力症候群」嗎?中醫盤點緩解焦慮 4 方法
一到秋冬就感傷!季節性憂鬱中醫有解方,用補陽氣助暖手腳、抗憂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