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
發燒」症狀時不一定是 新冠肺炎,疾管署通報出現首例通報日本腦炎個案,是一名 50 歲男性 6 月 7 日開始發燒、症狀持續惡化於今日確診。事實上,每年 6-7 月是日本腦炎流行高峰,請民眾儘量避免被病媒蚊叮咬。
疾管署今日公布今年首例「
由於個案住家附近有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於居住地附近感染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家及周邊養豬場進行環境清消及誘蚊燈懸掛等措施。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 1 例確定病例,確實比往年來得低,各年累積個案數:
- 2018 年:37 例
- 2019 年:21 例
- 2020 年:21 例
- 2021 年:28 例
其實個案均 40 歲以上成人較多,但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疾管署強調:「尤其臺灣每年 5 至 10 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 6-7 月為流行高峰。」
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
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上述易孳生病媒蚊之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
疾管署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 15 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加強防蚊。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