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慢性疾病始終是國人的奪命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從數據顯示健保給付負擔 10 年來增加 22 %,非癌症的慢性疾病對民眾影響與日俱增!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坦言:「近期天氣乍暖還寒,氣溫變化下引發心血管疾病案例層出不窮,應注意日常生活中 8 大風險因子,避免陷入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泥淖。」
心血管疾病「最沈默也最致命」
慢性疾病的威脅已經不亞於癌症,觀察過去數年,不論「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甚至「
不少成年人已有不等程度的「動脈粥狀硬化」 ,當溫差變化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血壓波動,進而引發
該怎麼降低疾病帶來的威脅?蔡世澤醫師說:「解決之道還是要健全民眾的基本信念和作為,除了維持合宜體重、經常運動、力行健康飲食、戒菸等生活習慣外,若能提昇全民病識、及早檢測、適時治療,也有機會減少慢病風險、避免急症。」
「糖心蛋」罹病風險是倍數增加
近來糖尿病患者,因天候因素、活動量減少,加上先前節慶難擋口腹之欲,控糖成績普遍退步,若本身又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狀況更令人擔心。在臨床上,醫師會用糖心蛋形容這類患者,代表「血糖、心血管、蛋型肥胖身材」。
蔡世澤提醒:「糖友無法穩定控糖、併發中廣型肥胖和心血管問題,統稱『糖心蛋』一族,這類族群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事件比起一般人,是倍數增加。」
根據研究,糖友如果能妥善控糖,糖化血色素每降 1 %、心肌梗塞風險便可降低 14 %。醫師呼籲:「糖友應積極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短期內若無法改變作息,也可與醫護團隊討論,必要時考慮使用天然『腸泌素藥物』控制食慾,協助減重、優化控糖成效,保心護腎。」
8 題簡易問卷線上可自我評估
該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糖心蛋」一族,如今可以透過
蔡世澤呼籲,若自測結果顯示已是高風險族群,務必儘快尋求專業建議,改變生活型態,必要時加上藥物調理,就有機會穩妥控病、遠離風險 。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