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當有高達 20 %的人飽受「關節炎」困擾,當中有 1% 是屬於「
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因為患者早期病程還不嚴重時,血清學檢查可能呈現陰性,或是誤以為關節疼痛就是「 痛風」。事實上,兩者雖然都是關節疼痛,但在治療、發生率都有差異性,未來有望透過新抗體檢查方式及早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
30%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檢測為陰性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好發在 40-60 歲族群最多,但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早期因為沒有特異性,可能是疲倦、疼痛、酸,容易被忽略、甚至誤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師蔡嘉哲教授分享一名個案,黃小姐從 18 歲開始常感覺關節紅腫痛,但因為父親有痛風病史,21 歲時求診被其他醫師診斷為痛風,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但仍未見改善,最後經過繁複的檢查最終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似這樣的個案情況,其實時常發現,因為臨床上要診斷類風濕性關節,仰賴血清學檢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及「抗環瓜氨酸抗體」二種方法為主,但仍有至少 30% 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對於這兩項檢測呈現陰性。
由於無法透過單一測試即可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因此醫師必須透過合併患者的症狀、關節檢查、X 射線及血液檢查等診斷結果,而往往因為判斷分數無法達標而影響醫師開立健保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痛風」差異一次懂
到底「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痛風」都是關節上出現疼痛,兩者該怎麼做區分?蔡嘉哲分析可以從四大要點觀察起:
- 有無多發性侵犯:類風濕關節出現在單一關節疼痛情況並不多,除了關節數目很多以外,通常左手有疼痛、右手也會有疼痛,所謂的對稱性表現,但是痛風並沒有此特性。
- 手部疼痛較明顯: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手、腳關節都會疼痛,但是手部會比腳疼痛還要厲害;而痛風大多數疼痛都在腳且單一關節比較多。
- 晨僵的表現:早上睡醒會不會晨僵?病人未必第一時間可以聯想晨僵,若早上睡醒手痛到無法刷牙、洗臉,代表可能就會有僵硬,這是類風濕關節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表現。
- 女性好發比例高:類風濕關節炎在女性居多,而痛風則是男性比較多,女性痛風會比較少是因為荷爾蒙會將尿酸壓下來,但女性在停經過後痛風發生率就跟男性一樣多。
千萬別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延誤治療沒關,蔡嘉哲坦言:「若沒有及早治療,手腕關節已經腫很大變形,病程繼續惡化分泌很多酵素破壞關節,導致嚴重變形手殘廢、腳無法行走,可能需要仰賴輪椅才能生活。」
至今全世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每年都在增加,整體盛行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蔡嘉哲推測:「主要是民眾比較有病識感、警覺性提高願意就醫,加上診斷技術越來越進步,現代人也越活越久。」一定需要早期診斷、治療,現階段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完整的治療策略,及早治療預後狀況都不錯。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