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長達快三年,民眾也已習慣戴口罩的日常,但戴口罩遮住口鼻的外觀,原本口腔外觀有異常、或是講話不清楚的民眾有鴕鳥心態,更不願意檢查,加上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導致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五成。
病患鴕鳥心態拖延應檢查時機
根據癌症登記報告統計,頭頸癌發生率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死亡率為男性第四名,且近五年來,新發生人數不斷上升,每年有近萬人確診,但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觀察發現:「頭頸癌症都藏在裡面,很多患者之所以會前往檢查,都是患者家人、鄰居觀察『你怎講話怪怪的』、『你怎麼頸部凸一顆』,但如今大家都戴口罩,因為外觀上都看不到,病人出現鴕鳥心態不願檢查。」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
頭頸癌初期有哪些症狀?
尤其頭頸癌比較不容易察覺,呂宜興說:「有抽煙的族群牙垢會比較明顯,自己也不會太在意,吃檳榔很難去發現,醫師可能需要戴手套去摸才會發現。」呼籲當舌部、頰部有腫瘤、傷口潰瘍超過兩星期都沒有癒合,病灶沒有改變,就建議要做篩檢。
特別是當頭頸部有不明腫塊、口腔中出現紅或白色斑塊、口腔傷口不易癒合、吞嚥疼痛或困難、不明
因應頭頸癌許多患者為藍領階級,一旦發病對於家庭影響大。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提到:「有高達約 6 成患者確診已屬晚期,治療本就選擇較為受限,又因相較其他
「免疫療法」列入晚期頭頸癌建議治療方式
目前頭頸癌治療方式多為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但頭頸癌已有十年未有新藥、治療受限,去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將「免疫療法」列入晚期頭頸癌優先建議治療方式,但治療費用昂貴使許多患者看得到卻可能負擔不起。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理事長楊政杰醫師表示:「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治療方式,但重要的是和醫生討論適合的方式、積極治療、有效控制頭頸癌的機會很高。」此外,對患者而言,更大的挑戰其實是治癒後的生活,患者因顏面損傷與語言能力受損而需要面對大眾的異樣眼光。
頭頸癌患者因為顏面改變,導致能做的工作因此受限,原本的人際關係也受影響,導致經濟與心理各方面壓力,別因為疫情讓頭頸癌越拖越晚才確診,任何異狀都需要及早就醫。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