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李勝彥剛接任院長一職,不幸於今(28日)凌晨因主動脈剝離在家倒地,送醫後仍不治,享壽 78 歲,而主動脈剝離若未及時治療,有 50% 患者會於 48 小時內死亡。
心臟血管外科是外科中壓力較大,特別是主動脈剝離是困難度較高的一種,發病時不論晝夜,都需要醫師須搶時間進開刀房進行大手術。但是醫師指出,有些人的主動脈剝離屬於非典型症狀,並不容易在第一時間就察覺。
主動脈剝離是一個非常急促且危險的病症。患者通常以「強烈撕裂性胸痛」為主要症狀,並且延伸到背部或脖子,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者會引發

中高齡年男性為好發族群!4大原因讓風險提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表示,主動脈剝離大多好發在50到70歲男性,但有研究顯示這個發生率十萬分之三的疾病,仍有一成機率會發生在40歲以內的族群。
為什麼主動脈會剝離?其實只要主動脈的彈性變差,就會增加了剝離的風險。而導致動脈彈性變差的原因有4種,包括「
蘇峻弘舉例,有些人年紀輕輕,又有定期運動,看似並非高風險族群,但是長期抽菸、又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在氣溫驟降的冬至、就引發主動脈剝離急症。
非典型症狀更難診斷!腹痛、頭暈、嘔吐都是主訴
麻煩的是,有些症狀不典型的患者會增加診斷大難度。蘇峻弘指出,有些病人的主訴會是腹痛、頭暈、嘔吐、全身軟弱、下肢無力等,醫師往往很難因此想到主動脈剝離而延誤診斷。有些人一開始表現的症狀只是無力、畏寒合併
其實,主動脈剝離以心肌梗塞表現也相當危險,因為醫師會在緊急心導管檢查前給予抗凝血劑,這些藥物會使確定診斷後的手術難以止血 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及風險。

以為是感冒!年輕癮君子突然惡化揪出疾病
蘇峻弘舉例,他過去的病人,48歲的許先生,從就讀大學開始至45歲抽菸超過25年,病人不認為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而且有規律的運動習慣,直到 106年12月他突然感覺無力、畏寒合併咳嗽至診所求診,起初被診斷感冒而接受藥物症狀治療,因工作因素還搭機赴澎湖,但三天後症狀惡化為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而提早返台,再次至診所就醫時醫師安排心電圖發現疑似心肌梗塞而建議立即轉診至醫學中心。
許先生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門診時,心導管室蘇峻弘主任判讀心電圖後也強烈懷疑
蘇峻弘呼籲,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的民眾,宜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進行影像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及戒菸,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有主動脈病變應積極接受外科治療。
文/林以璿、李祉函 圖/蘇鈺婷、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