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是腦部損傷的一種,不只會出現肢體無法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後續半年的黃金復健期更是關鍵,但專家也提醒,若只仰賴單純的被動治療不復健、一味只靠機器動做或被內心魔障阻擋,很可能會「越練越退步!」
豐榮醫院復健科治療長黃皓羣指出,民眾發生腦中風需先度過「急性期」,後續進入「亞急性期」才是真正復健的開始,坊間對於腦中風治療也不勝枚舉,號稱能促進神經生長而不用復健的方式,但未必對恢復動作有正向效果。
靠「電位刺激、打營養針」有用嗎?
黃皓羣治療長列舉,坊間常見治療方式有靠機器人訓練輔助及模擬行走狀態;中風針、頭皮針、耳針治療稱能刺激腦細胞活化;注射營養針,內含祕方可增加神經生長,一針要價六至七千元甚至破萬等等。
近期腦中風治療更發展出「經顱磁刺激」,可以藉磁場影響大腦皮層,刺激大腦神經元;或穿戴性放電裝置,使用電刺激產生動作;甚至可以用幹
但黃皓羣治療長說,這些新穎的治療技術,若只是單純的被動接受卻沒有搭配上有效的復健運動,未必能真正恢復行為動作。原因是透過治療或穿戴裝置成功出現神經連結或生成動作電位,仍必須透過相當高強度的復健訓練,才能有效讓神經接回正軌,恢復動作的功能表現。
「靠機器或技術被動生成 100 次動作,都不如靠自己主動做 1 次動作來的好!」因此建議民眾尋求腦中風治療時,實際真正有效的方式是積極、主動且正確的復健訓練,但特別注意幾項錯誤迷思當心越練越退步。
被動復健、重複動作也沒效
腦中風患者過了急性期,開始進入密集復健階段後,最常見的錯誤訓練是「不斷被動的只靠機器幫忙運動」。黃皓羣治療長表示,復健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產生「動作誘發」,如果手不能握,就重複握杯子;腳不能走,就狂走路;手不能舉,就練舉手,諸如此類方式是沒有用的。
正常的復健原理順序,需要從「沒有動作」藉由治療師幫忙做「動作誘發」,到「出現動作」後再來「矯正動作」,最後才是「功能訓練」循序漸進安排規劃。但礙於健保制度及人力問題,多數病患多只能以機器使用重複訓練動作為主,如手踏車訓練等被動練習,最多只能保持身體有運動、維持關節角度、減緩肌肉流失,對修復神經少有幫助。
正確的治療方式,是物理治療師會運用專業誘發技巧,需要針對患者循序漸進安排規劃,例如手的大關節-肩膀,會先進行「近端訓練」,練習聳肩、翻身,並施加壓力跟阻力,增加動作誘發;再來協助慢慢高舉,產生動作及感覺,後續進展到手肘、手腕再來手指。
最終在進行數以百計的訓練後,若動作穩定後,才有機會訓練生活功能,如喝水、煮飯等等,整體復健過程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會根據不同傷患、復健模式和身心狀態而有差異,建議把握半年的黃金期積極復健,神經修復速度最快。
把握半年黃金期積極復健
「前半年是黃金治療期,是神經自我修補速度最快的時期,若患者接受正確治療,復健效果會加倍!」黃皓羣治療長表示,在臨床也常被患者問,「如果我前半年狀況很差,只能癱瘓在床上,後半年是不是就沒救了?」
他說,後半年在正確的復健下,仍然有一定恢復效果。豐榮醫院統計,在院內進行復健的 160 位患者中,有 10 多位是 40 至 50 歲的年輕病人,經過超過半年以上的復健都能夠回到崗位工作。
曾有位腦瘤病人躺床兩年,因氣切無法言語且昏迷的個案,如今透過三年治療已完全清醒,還能到處當志工、騎摩托車。另一位患者則是全癱瘓者,意識不清楚,同樣持續做了兩年復健,如今假日可以跟先生去爬山踏青。
「前半年很關鍵,但不要放棄復健機會,後續的時間能夠持續練習非常重要!」黃皓羣治療長說,尤其腦中風病人相較一般人肌肉流失速度快,若超過兩周不動作,就會開始迅速退化,因此遵循正確的治療方式、積極復健,才是關鍵。
復健「難敵心魔阻礙」效果變差
除了復健動作的正確與積極度外,黃皓羣治療長也提醒,病人的心魔對腦中風復健的效果影響很大,若是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很容易放棄治療,即便有復健,身體會還是不斷退化。
「人遇到生病,最難接受角色的變換,一個原本獨立自主的人,現在變成癱瘓在床、身體插了無數管路,心理負擔很重。」臨床證實,腦中風復健的效果及生理表現,常受到心理因素。
患者會開始出現「我對不起家人、我怎麼這麼衰。」等消極念頭,會讓腦內啡減少、開始釋放疼痛物質,導致神經連接變差,在訓練過程會開始出現一動就痛、甚至開始不願意活動的情況,後續動作變得只使用代償,導致代償性磨損,被迫到骨科開刀,形成惡性循環。
物理、職能及與語言治療師不只需要陪伴患者復健,更需要陪同家屬面對內心的魔障,要能夠接受現狀,把握每一次當下,讓動作訓練一步步循序漸進,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讓病人與治療師攜手合作,能讓復健效果變得更好。
文/謝承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