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治療是臨床上常見且重要的手術,成功挽救不少患者性命!但心導管手術可能會造成患者的背部、手臂出現紅疹、疼痛等放射性皮膚炎症狀,皮膚科魏楷哲醫師提醒:「放射性皮膚炎通常是延遲發生、且漸進性惡化,患者若沒有告知病史,有時會被認為接觸性濕疹或硬皮症。」尤其是接受過不只一次心導管的患者,更應留意自己皮膚狀況。
心導管治療讓輻射劑量累積!病友提高警覺皮膚狀況
心血管疾病盛行率迅速增加,也讓全世界接受心導管治療的患者數大幅提升,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三萬五千人、美國更是超過一百萬人接受心導管支架置放術。心導管手術好處多,不需要全身麻醉開胸,利用放射線照射顯影心臟冠狀動脈便能進行治療。
但手術明明是通血管,為什麼也會讓皮膚出現紅疹、疼痛?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魏楷哲解釋:「傳統心導管治療輻射暴露劑量不高,只是隨著現今國人平均壽命增加,有些患者一生接受多次心導管治療,而每次治療輻射劑量的累積,當劑量過高就可能引發皮膚傷害。」
尤其近年來接受心導管手術患者量大增,因心導管引起皮膚放射傷害患者也隨之增加,魏楷哲醫師在臨床上觀察發現,因放射皮膚炎延遲發生的特性,有時未能直接聯想出是心導管手術造成。
但民眾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心導管手術後,多數患者初期都是輕微的皮膚發炎,儘早進行處置後就可得到改善,唯獨擔心因為延誤處置而出現嚴重潰爛傷口,魏楷哲醫師提到:「依據臨床研究顯示,出現潰爛傷口的發生率約 0.42%,以台灣每年 3 萬 5 千人接受心導管支架置放術,大約估計每年有 154 名嚴重放射性皮膚炎患者。」
什麼是放射性皮膚炎?症狀、好發部位一次明瞭
【放射性皮膚炎小檔案】
放射性皮膚炎(radiation dermatitis),是因為接受高劑量的放射線暴露所引起,除了癌症放射線治療、核能事故意外暴露,醫療相關治療,例如:心導管治療也是重要的來源。
- 初期症狀:皮膚紅疹、皮膚癢、皮膚熱燙、可能合併疼痛
- 好發部位:右上背部、右手臂、下背部
- 高風險族群:過度肥胖(BMI>30)、冠狀動脈血管長期嚴重栓塞、累計接受三次以上心導管病史
民眾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心導管後發生放射皮膚炎是偶而會出現,且多數患者都是輕微的皮膚發炎,儘早進行處置後就可以改善。
唯獨擔心出現嚴重潰爛傷口,魏楷哲提到:「依據臨床研究顯示出現潰爛傷口的發生率約 0.42%,以台灣每年 3 萬 5 千人接受心導管支架置放術,大約估計每年有 154 名嚴重放射性皮膚炎患者。」
放射性皮膚炎延遲發生!「主動告知」病史很重要
放射性皮膚炎若未儘早治療可能導致傷口持續惡化,甚至嚴重的皮膚纖維化、潰爛,這時患者會感受到難以控制的疼痛、搔癢。這類型的傷口無法藉由傳統的傷口照護、人工敷料或簡單清瘡植皮來癒合,最終需要大範圍的手術與重建, 因此對於患者的生活、健康都有極大的影響。
儘早診斷很重要,但放射性皮膚炎常會被誤認為是「接觸性
放射線暴露對皮膚的傷害常被忽略,如今心導管手術的普及性、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因此我們更該高度重視心導管與皮膚上的相關聯,若曾做過心導管治療的患者出現皮膚狀況,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幫助並主動告知相關病史,以及早診斷治療。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