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歌手朱俐靜日前因乳癌過世,讓不少歌迷震驚。而「乳癌種類」中,又以「三陰性
乳癌」復發率及轉移率高,讓許多癌友彷若被判死刑,心生畏懼。然而專家指出,若能採取先期性治療加上術後輔助治療,就能大大降低復發機率。
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是女性頭號殺手!據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每年新增約1.5萬名個案,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15%,復發機率更高。
三陰性乳癌復發快、轉移率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表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是指「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的三陰性乳癌,通常會在三年內快速增長、復發或轉移至顱部等處。
其中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在第二至三期,相較於第一期有較高的復發風險,且有三成的患者會在五年內復發。根據過去化療是乳癌的標準治療選擇,但治療成效仍有瓶頸。
乳癌「先期性治療」拉長存活率
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時常茶不思、飯不想,非常煩惱甚至想要放棄治療,反而更加不利病情。曾令民說,「女性不必自己嚇自己,而今透過新治療進展,便能及早診斷治療,就能有機會力拼達到近乎沒有癌症跡象的狀態!」
患者可以透過「免疫藥物+化療組合」進行先期性治療,先縮小腫瘤、增加乳房保留機會、預測藥物有無療效,再來進行手術,最後視療程,再以免疫藥物等輔助療法、消滅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率、提升無病存活時間。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統計,「免疫療法+化療」可降低近四成的局部或遠處復發,讓近六成腫瘤組織完全消失,且治療過了50個月後,無事件存活率(EFS%)有85%,跟「只做化療」的數據比對,前者降後者僅有75%。
他表示,現在治療觀念該以「先藥物治療,再手術」為主,進而追求「不復發、不見癌症跡象」的治療目標,並藉此提升療效反應率,降低復發或遠端惡化的機會。
乳癌趨勢「45歲以下」婦女勿輕忽
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69歲,其中不乏未達公費乳房篩檢年齡的年輕女性,長庚紀念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呼籲,年輕女性在47歲至54歲罹患乳癌的人數最多,但4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也未曾減少,需要特別留心。
一名年約40歲的陳小姐,去年「自摸」右乳有異常硬塊,上網查詢相關資訊,卻因害怕被診斷出乳癌,加上天生特別怕痛,遲遲不願就醫,直到胸部從D罩杯長大至F,左右乳房明顯大小不一,發現腫瘤已11公分、比壘球還大。
另一名年約30歲的「房仲甜心」張小姐,兩年前自摸右側乳房感覺「刺刺的」,機警就醫發現2.9公分腫瘤合併多顆腋下淋巴結轉移,確診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兩位患者均積極配合醫囑,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得以改善。
先期性化療組合比較表
先期性化療的組合中,根據不同參考文獻也有不同的狀況跟效果,陳訓徹也列出五種組合,需要與信任醫師進行討論,國內平均療程約一百五十萬餘元。
- 「紫杉醇+小紅莓類」組合:腫瘤完全消失率(pCR)約28%~35%。
- 「紫杉醇+小紅莓類+白金類」:腫瘤完全消失率(pCR)約41%~54%。
- 「紫杉醇+血管新生抑制劑」:腫瘤完全消失率(pCR)約39%~59%。
- 「PARP抑制劑」:腫瘤完全消失率(pCR)約36%~51%。
- 「紫杉醇+小紅莓類+白金類_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完全消失率(pCR)約53%~65%。
文/謝承恩、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